指数基金的费率战再度来袭。
日前,多家大型基金公司集体宣布,调降旗下宽基ETF及其联接产品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至行业最低水平,即0.15%的管理费率和0.05%的托管费率。与过去不同的是,此次降费产品主要涉及多只“巨无霸”产品,粗略计算有望为投资者每年让利50亿元。
近年来,指数基金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在规模、业绩、资金量以及话题度等多个维度迎来高光时刻,并成为决定排名的重要变量。在这一赛道上,基金公司正在费率、首发、营销、布局等多个方向持续竞争。
一位头部公司人士受访称,ETF市场巨量资源消耗的模式可能会逐渐改变,未来的竞争方向或许会转向产品布局的前瞻性研究能力、公司资源的协调统筹能力、前端销售与中台营销之间的配合能力、产品日常运维的精细化管理能力等综合实力上。
“巨无霸”宽基ETF集体降费
日前,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等基金公司公告,将调降旗下大型宽基ETF及其联接产品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其中,管理费率统一调降至0.15%,托管费率统一调降至0.05%。
目前,0.15%的管理费率和0.05%的托管费率是指数基金最低水平的费率结构模式,采取这一模式的指数基金共有284只(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与以往ETF降费不同的是,过去大多选择时下火热的赛道或是规模较小的产品,而这一次是市场规模优势品种的主动出击,且涉及多只“巨无霸”产品。
据第一财经统计,此次费率调降的指数基金有36只,包括17只ETF产品,主要涉及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板50等核心宽基指数。在这些产品中,有6只为规模超千亿元的股票ETF。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规模最大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已经超过3752亿元,华夏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沪深300ETF、南方中证500ETF、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等产品规模也在千亿元以上。
在整个股票型ETF市场中,规模超过千亿元的产品共有7只,除了易方达沪深300ETF的费率已经是业内最低一栏外,此次降费后其余6只产品也将步入同一费率水平。此外,还有6只百亿以上的产品。从当前规模测算,此次降费的产品规模合计为1.37万亿元,每年可为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约52亿元。
在业内看来,公募基金行业集体宣布降低大型宽基ETF费率,是公募基金行业践行投资者利益优先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本次宽基指数产品降费有利于降低投资者成本,吸引各类中长期资金通过指数基金加大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有助于促进指数化投资的发展,培育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说。
一位头部基金公司人士认为,规模优势品种降费有利于发挥公募基金普惠金融的服务功能,更大面积地帮助投资者降低持有成本,提升收益空间和投资获得感。另一方面,低费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在流动性虹吸效应和成本运营优势的加持下,产品有望吸引更多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构建“长钱长投”的良好生态。
指数基金迎来崛起
近年来,指数基金呈现高歌猛进的态势,“存在感”越发突出,宽基ETF更是成为资金低位入市、“长钱长投”的主要通道。从规模、业绩以及话题度等各个维度来看,指数基金的话语权有显著提升。
在9月24日市场反弹以来,指数产品率先脱颖而出。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在区间业绩前20位的权益基金里,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据了15席,且包揽前5。如业绩最高的中欧北证50成份指数A,区间业绩为139.27%。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股票型ETF在持续“吸金”,A股行情的回暖对ETF的发展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据统计,截至11月19日,年初至今有9568.81亿元净流入股票型ETF市场,9月24日以来的资金流入量为1944亿元。
而此次涉及降费的17只ETF中,有半数属于备受资金青睐的产品,年内合计净流入5929亿元。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年初以来净流入额超过1860亿元,华夏沪深300ETF的净流入额也超过千亿元。
被动产品迎来高光时刻,几乎与主动权益产品“分庭抗礼”。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剔除偏债混合型基金,包括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在内的权益市场总规模合计为7.14万亿元,其中指数型产品的规模为3.36万亿元,已占半壁江山;而主动权益产品规模近年来持续回落,规模降至3.78万亿元,二者的差距仅为4162.57亿元。
“这些数据不仅体现出我国股票型ETF市场的迅猛增长,也反映出A股投资生态的一场巨变,被动投资正在中期迎来不可逆的崛起,这种大趋势将深刻重构A股的底层投资理念,也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最大的资金筹码层面的叙事。”国投证券林荣雄团队表示。
在其看来,权益ETF是最具潜力的发展导向与明确的增量资金来源。记者从多位基金公司处也了解到,被动产品规模已经成为基金公司的重要发力点。无论是新发市场还是存量产品营销都是重点内容之一。
以近两个月成为市场焦点的中证A500指数系列产品为例,目前已成立的14只ETF的最新规模已经达到1468.93亿元,其中首批的10只产品已有3至12倍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已完成募集的21只相关指数产品的合计募集规模超过800亿元。
头部效应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被动产品,尤其是ETF的增量仍向头部集中,强者恒强格局越来越明显,并成为决定规模排名的重要变量。据记者观察,目前头部公司发展迅速、规模“紧咬”,中小公司则缓慢发展。
据第一财经统计,截至11月19日,拥有股票型ETF产品的基金公司共有52家,合计规模为2.87万亿元,较之去年底的1.45万亿元增加了近一倍(97.19%)。其中,前十强的规模为2.43万亿元,占比超过八成。
在这之中,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有两家,分别是华夏基金(5833.74亿元)和易方达基金(5182.85亿元),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至651亿元。此外,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的股票型ETF规模分别为4365.53亿元、2324.15亿元、2303.48亿元,年内增量均超过千亿元,规模增加一倍以上。
比较今年三季度末和去年底的非货管理规模来看,上述部分公司的排名提升明显。如华泰柏瑞基金从去年底的第17位进入前十,升至第8位;嘉实基金从第6升至第4,南方基金则从第8升至第5。
一位来自指数大厂的基金人士与第一财经交流时表示,即使是头部公司也“卷”得非常费力,“在产品本身趋向同质化的背景下,各家公司也在售后服务、流动性管理、跟踪精度、体系化运营等方面,尽可能体现出差异化优势。但有时候的‘卷’是不得不参与的”。
ETF产品带来的“泼天富贵”如此明显,但相较于头部公司年内有上百亿元的规模增长,还有半数基金公司发展艰难,年内增量不足10亿元,整体规模不足百亿元,甚至还出现净流出的现象。
这也导致部分基金公司虽然“眼红”,但并未直接投入其中,而是保持观望姿态,或从场外指基产品加入指数市场。沪上一位持观望态度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ETF)前期成本太高,头部品牌效应也非常明显,我们还是比较看重投入产出比的。”
“ETF市场确实是块‘大肥肉’,但要系统支持、要开发资源,后面还要拼费率、拼投入……每个人都只能赚自己擅长的钱,目前我们还是没有相关布局计划。”另一位中型基金公司人士受访称,运营ETF产品需要花费太高的成本,容易存在投入太多却没能达到预计效果的情况,所以他们选择从其他被动型产品入手。
“在当前公募指数产品的竞争围绕费率、首发、持续营销、产品研发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下,差异化定位或是破局之道。”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除头部管理人致力于全产品线布局以外,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试图通过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实现突围,如系列精细化行业主题类ETF。
在他看来,中小基金公司铺设大而全的产品线面临较大难度,目标明确的差异化、特色化战略定位更有利于基金公司整合各项资源,集中发力寻求弯道超车机会。多方面因素推动之下,产品线的差异化定位越来越受到中小基金公司的重视。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