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主食结构及其变迁?
中国人把“吃”当成头等大事。孔子就得出了这样的论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彼时,中国的美食史才刚刚开启,无论食材、烹饪手法还是口味皆十分单调。那么,之后中国的主食都经历了哪些发展。
主食:稻米和小麦
中国的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 (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而且一直用其喂养他们的子孙至今。至于另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食小麦,则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不管怎么说,谷物让人们辞别了朝不保夕的佃猎生活,首次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但问题是,那时他们唯一掌握的烹饪方法 “烧烤”,并不适合这些硬邦邦的小颗粒。于是,“吃货心”第一次显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气力:他们发明白陶器。将谷粒放在陶釜中,加水煮熟,就成了最早的米饭。
这么吃了两三千年,又出现了可以隔水加热食物的炊具“甑”,这意味着“蒸”作为一种烹饪手段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可以吃到干饭了。人们还将不同的谷物放在一起蒸煮,名曰“香饭”;《礼记·内则》中甚至记载了将煎肉酱浇在稻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制成的“淳熬”,真想拿它来与台湾卤肉饭一较高下啊。
不过,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米饭皆属于“奢侈品”,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到了南朝末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才开始不断扩大;又过了几百年,隋唐统一时,稻米才终于取代粟和黍,成了南边人数一数二的主食。
而此时,北方人的餐桌已经被小麦霸占。这种历史相对较短的作物,几乎穷尽了中国人对主食的一切想象力。最初,它与其他谷物一样被蒸煮成了“麦饭”,直到战国时期被一个脑洞大开的家伙放在石磨上磨成了粉。
自那以后,面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手中变出了万般花样。到北宋时期,京皆汴梁(今开封)已经出现了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面食。那时,“凡以面为食者,皆谓之饼”,火烤的为“烧饼”,主要品种有烙饼、油饼、肉饼;水煮的是“汤饼”,包括馄饨、饺子、面片;笼蒸的则称“蒸饼”,馒头、包子皆算;此外还有油炸的环饼(今馓子)等—真的吃货,根本不惧食材单一。
从小到大,你们的年夜饭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时候年夜饭,一族都在,人头攒动,菜品丰盛,热闹非凡。
长大了年味淡了,故去的长辈多了,也就没心思聚了,有时候直接就在自家过了,菜肯定是少了,味道和感觉也平常了,缺少了仪式感,年夜饭越来越像家常菜了~
谢谢邀请:
在我们这里,从小到大,一直流传老习惯,吃年夜饭吃素馅饺子,就是用晒干的“马齿苋"加豆腐佐料扮成,说是吃了一年不害“头痛"。你们那有什么风俗?请分享!(谢谢赐教,评论)
小时候过年最期待的就是年夜饭,那个年代穷,吃不上肉,买肉是需要肉票才可以买到的,过年的年夜饭母亲都会烧制一桌子菜,母亲厨技很好而且每一道菜的名称都蕴含着人生的道理与寓意,一边吃一边听母亲讲解着菜品名称的由来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一家人喜乐融融……
少年时代过年最期待的也仍然是年夜饭,因为在外省工作,所以大都是赶在大年二十九前到家,年三十就一大早起床陪母亲去菜市场买菜,我的任务就是帮母亲提菜回家,母亲的一桌年夜饭都是我在外面吃不上的,一年才吃上一次家的味道,而且每一道菜都充满了母亲对我们的爱……
成家之后,妻子留在家我仍然在外工作,每年依旧赶在大年二十九前回到家,三十就早早的起床陪母亲、妻子去菜市场买菜,年夜饭渐渐的由妻子烧制、我做帮手、母亲做技术顾问,母亲把厨技传给了儿媳妇,说这是传承,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人到中年,年夜饭的菜谱始终都没有变,一如既往的那些传统的菜品,遗憾的是母亲离我们而去了,年夜饭除了传承还有一份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