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餐桌转盘的发明者?
发明餐桌转盘的人是美国第三届总统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且启发他灵感的是他的女儿——因为他的女儿老爱抱怨在传菜时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导致晚餐结束下桌时并没有吃饱。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发明的留声机转盘演变成餐桌转盘。
这十几年中国人的餐桌有什么变化?
中国人的餐桌变化太大了,说说成都这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闪燿眼球的总是那些美食店、小吃店、火锅店。琳琅满目的饮食店招也是成都一大特点,吸引来自八方的游客。
国庆前,听我八十三岁的大哥讲,有一天进城遇大雨,在人民南路交通岗伞下躲雨,遇到七、八个来自西安的游客向他打探名小吃地址,雨停了时他居然带着这群人从人民南路走到青龙街的名小吃城(这里我还没去过)。我真服了他和这群人,看来游客就是冲着成都饮食文化来的。
说说我的餐桌变化:已经十年都是纯素食的食品滋养身体。
我的朋友圈有很多素食大咖们,有的从成都出发,计划用10年的时间,行走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免费搭车的方式到全国各城市,全程分享健康饮食、绿色环保理念,以唤起国人对地球环保,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觉醒与践行。
有的在全国进行上千次公益演讲倡导低脂素食以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防止各种疾病。有的致力素食的经营和素食的方向研究。
我也是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素食委员会的一个成员,自身体会吃素是福。希望我们的餐桌能多多增加素食,让素食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这变化可大了,从我自身来说吧,小时候家住农村,每天基本都是以自家种植的蔬菜为主,小白菜,包菜,萝卜,莴笋,偶尔家里来人,才会杀只鸡,买点肉或者鱼,海鲜基本都没见过。一天的菜吃不完,还留着到第二天热热再吃。吃的最多的水果是苹果和梨子,因为这两样可以用稻子来换,青色的苹果,甘甜中带点微酸,现在基本超市里的都是红的,再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慢慢的,国家富裕了,我们的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食材轮番出场,什么秋葵,秋刀鱼,帝王蟹,以前闻所未闻的东西。还有各种水果,蓝莓,菠萝蜜,椰子之类的,大概也有可能是那时我们还小,接触不到,自己长大了,走出了农村,到了城市,才吃到了各种从没见过没吃过的食物。很开心啊,国家富强,我们安居乐业,现在的日子,祖辈们梦寐以求的,所以要珍惜。
做为30+的我来说,这些年的变化是特别巨大的。我出生在农村,记得小时候条件特别差,我最开心的事就是连着下雨,因为一到这时候我妈就没法去地里摘菜了,我就会闹着她让她做煎面块,就是面里放调料再放一个鸡蛋调成糊糊煎出来一块一块的,可香可香了,就是特别费油。每到这时候我妈就边说我嘴馋边嘟囔着又要费多少多少油边给我做。现在想想,那时候一点的油都让能我妈说上几天,现在再提起说我想吃煎面块,我妈就会说,又不是没有菜了,为什么要吃那个?油多又不健康。觉得现在的人还是比较注重饮食搭配,不像以前,只要吃饱就行,没有什么要求。
十几年,国人餐桌变化:一个字“大”,真心是越来越丰富!
一般家庭一餐(特别是晚餐)那怎么也是好几个菜,荤,素,蒸,炒,炖汤样样齐,更别说周末聚餐,过年过节那些了,那丰富的菜品,真让人眼花缭乱,当然浪费也多,所以现在习大大提倡的拒绝浪费,从我做起的光盘行动来得真的及时。吾辈及下代当谨记:一粥一饭,当珍惜来之不易,古往今来那首<怜农>古诗
“除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当人人传诵,永远传诵!
虽然现代物质极其丰富,饮食选择也是多种多样,也当铭记得历史上曾经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全民饥荒!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猪肉如何彻底占据了中国人的餐桌?
以下具为个人观点
猪不仅是一种既不能像牛一样可以用于耕作,也不能像马一样用于代步的动物。而且猪从出生到成年可以交配仅需要一年左右,除保留少数种猪之外,其余在阉割之后疯狂长肉。在古代,肉可是一种稀缺品。而出现这样一种只为吃而生的动物,占据餐桌也是必然的。
从很早很早之前,至少在商周之前,猪肉就是很重要的肉食。
河姆渡的时候就在养猪,出土了很多陶猪……作为陪葬品……说明量不会少
汉字“家”中的“豕”。你家肯定不会把猪当成宠物养的,这个猪肯定是吃的。
汉朝有不少的陶猪圈出土……下图这个不是手办,这个应该是陪葬品……南京博物院里就能看到
地位不如羊高,但也是顶级祭品之一(太牢:牛、羊、豕),何来见得“长期不被主流饮食文化所接受”……哪个大官诸侯皇帝会拿“贫民的下等食物”去祭祀祖先天地?活得不耐烦了么……
就算是宋朝,《东京梦华录》卷二“朱雀门外街巷”条说:“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可见汴京每日消耗猪肉的数量亦十分惊人。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猪肉一直都是很普遍的食材。
1、从板油可以熬制成猪油储存,用作日常食用油;
2、从猪大肠,猪小肠,猪肝,猪肺,猪脑花,猪心,猪腰子,猪脚,猪头皮,猪耳朵,猪尾巴,猪鼻子被全国各地以各种煎卤炸蒸炒煲熏等多种方法将猪肉制成菜品,端上餐桌;
3、从一到重大节日,过年,结婚,搬家,祝寿,中国绝大多数首先想到的便是杀猪祝贺,且到过春节尤为浓厚,装香肠,熏腊肉,肉类的二次加工;
所以,猪肉逐渐占据餐桌,是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的。
明代:猪肉的成功逆袭
随后进入蒙古族称霸中原的元代,羊肉的销量更因此猛涨,但好景不长,一到明代备受冷落的猪肉竟后来居上,成功地扳回了一局。明代初期永乐年间的御膳菜单中就明确记载需用食材包括羊肉5斤猪肉6斤。虽用量只有1斤之差,但和前朝相比足以表明曾经被打入冷宫的猪肉已成功地被解冻并登堂入室了。不仅如此,明代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岁用牲口数中也表明年用18900口猪,10750头羊,此时的猪肉已大有超越羊肉之势,而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则直接表明:“猪,天下畜之。”,此言一出,猪肉便彻底翻盘,走上了正统之路。
在猪肉地位的持续上升期中却发生过一段再次被打入冷宫的小插曲。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不仅明代皇帝姓氏与“猪”同音而且明武宗生肖又属猪,因此杀猪食肉被看成大逆不道,皇帝颁布禁令及相应惩处制度,违者全家“发极边永远充军”且永不得返乡。在重重重压下,农民们只得宰杀家中所养的猪。随着大规模的宰杀和禁猪,猪肉及其制品渐渐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但民心不可违,根据《万安县志》记载“陈氏穴地养之,始传其种”,面对朝廷的各项禁令及重压,百姓们寻求各种方法前来抵制,各层要员也都对此禁令不为所动。至正德十五年三月,礼部上奏皇帝说国家祭典需牛豕羊三牲,如今禁用猪肉,无论是宫内还是坊间猪肉都已销声匿迹,难觅其踪影,如此这般实在不成礼法。面对这样的窘境,武宗只能自食其言,“内批仍用豕”。如此这般的禁猪令仅推行了三个月便以失败告终。随后猪肉又再次突出重围回到了百姓的餐桌。
时至清代,“猪强羊弱”的现象更是随处可见。相传每逢春节,京城便杀猪近十万头。1784年的除夕大宴上仅乾隆皇帝的一桌御膳就用去家猪肉65斤,相比之下羊肉只用了20斤。清朝灭亡后,中国人对猪肉的喜爱更是有增无减。1952年解放初期时,中国就拥有8976万口猪,羊仅6177万头。直至今日,我国猪肉的年产量早已是羊肉的十倍,经过近两千年的PK,猪肉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最终“逆袭”成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