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第二届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在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召开。大会以“全民健康,体医同行”为主题,进一步深入推进体医融合,持续深化体育运动与卫生健康的学术交流,研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探究以高水平协同创新驱动体育与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和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共同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承办。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李斌在现场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十分鲜明,全民健康、体医同行。体医融合,是落实有关健康中国建设的指示,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优先方向;更是将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推动各地各部门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经济社会政策重要目标,促进社会共治、人民健康共享的重要举措。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副司长隆胜军在致辞中强调,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希望本次大会在第一届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促进体育与健康深度融合,加强体育与卫生健康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体育活动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在致辞中指出,学校体育是一项国家顶层设计、教育系统组织、学校全力落实、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全面支持的健康教育事业,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第一届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的成功举办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和好评,本届大会的召开,为体育、医学、教育界开展跨学科对话交流、汇聚学科交叉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搭建了重要平台,是首都体育学院在促进学科交叉、推动体医工融合发展方面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
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何明介绍说,首都体育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体育院校,紧紧围绕服务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持续深入探索“体医工”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动运动科学与医学、人工智能和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创建体育医学工程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通过打造前沿优势研究方向,建立跨学科、跨领域交叉研究与联合攻关机制,聚焦竞技体育、全民健身、青少年健康领域“卡脖子”问题,实施有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欢迎来自体育、医学、理工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和体育运动与健康领域的相关从业者再次相聚在首都体育学院,交流运动促进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优秀案例,研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探究以高水平协同创新驱动体育与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开幕的同时,举行了中华预防医学会为首都体育学院颁发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的授牌仪式。
在大会主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贾伟平院士以“大健康时代的慢病管理——运动是良医”为题作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阎锡蕴院士就纳米酶催化医学的科学进展向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介绍。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张岩、郭建军等多位专家分别围绕幼年期运动裨益中老年心血管代谢健康及其机制、中国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管理和脊柱侧弯防控体系的构建、慢病防控中的体医融合实践进展、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中的体医工融合创新、体医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进展等主题作了大会发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