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博世辞退老员工补偿?
用人单位无故辞退劳动者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按照每做满一年支付2个月的工资作为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现在汽车行业前景好不好,从事汽车行业怎么样?
现在汽车行业明显供大于需的时候,对于个大车企而言,都面临着更新换代,国五逐渐淘汰,国家大力支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前提下,新能源车势在必行!个大厂商也在花巨资发展新能源汽车,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能抓住这次机会,可想竞争是多么大,但是对车企来说,也是面对着机遇和挑战,争取求得一线生存!对于未来来说,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可能会是另一番机遇,但是现在汽车共享行业的兴起,人们可能不会第一时间考虑购买需求了,毕竟现在的出行这么方便!
现在汽车行业前景有点堪忧,特别是现在国家已经推行国六了,燃油车现在市面上大部分都是国五的车,很多车企都在搞活动促销,积压了大量库存,可想而知好不好,以后会逐步停产燃油车。
新能源是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这几年新能源车企赚国家补贴赚的钵满金满,太多垃圾车企赚补贴,国家也在管控,补贴也在退坡,那些续航达不到标准的车企会死一大半,只有真正走到最后的才是有实力的,不过也不会有几家,拭目以待,汽车届的寒冬才刚刚开始[捂脸]
汽车行业今年应该是最难熬的一年,不能说百分之百汽车品牌难熬,但起码有80%。虽然我不是直接从事汽车行业,但我从事的岗位、行业和汽车密切相关。我们公司是做非标自动化设备的,我们的客户大部分是汽车行业。往年到这个时候都做了几十个项目了,今年才做了五六个,并且设备在客户也是断断续续使用,因为客户的订单也不多。
没干的就不要乱说,自己实地下来看看,现在汽车后市场已经恶化到什么地步了,有多少4S,修理厂,门店都是在苟延残喘,又有多少汽车维修人员失业,今后大型的品牌店,综合体修理厂,还有综合性的汽车美容店看看得关闭到多少家,最后的结局还是互联网这帮大佬们的寡头经济,大资源还是被这帮人垄断,剩下的就是广大车友同志挨着被割韭菜的下场
为什么德国会成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
说到德国经济崛起,可以从二战以后讲起,主要指西德,跟苏联控制的东德没多大关系,而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是很惨的,没有政府,没有首都,没有军事,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甚至提出,将剩余纳粹迁到北非去生活,战胜国拆除德国境内1500多家工厂,使德国降到1930年时的水平,和军事相关的工业全被禁止,目的就一个,达到“强大欧洲,虚弱德国”的目的。
50年代德国街景。
惨归惨,活路还是留了,战争结束后对德国严厉制裁,为防止发生动乱和瘟疫,战胜国开始援助德国,食品是配给的,连抠门的英国人也给了20亿美金的援助。因为是打破重建,战后德国的失业率几乎为零,美国人按自己国内工人的效率,认为德国光清理废墟就要30年,实际上德国在50年代就清理完毕,可见国内并非颓废,而是派兴兴向荣的景象。
50年代的慕尼黑。
冷战开始后,西方的舆论倒向了西德,这对西德在战后恢复起了重要作用,美国及时取消了西德工业限制计划,废除了“强大欧洲,虚弱德国”的政策,1949年西德联邦政府成立,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间接带来了大量的国际资金流入,德国倚仗优秀的工业基础突飞猛进,1957年德国参与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到1960年整个德国的工厂突破10万家,1950年德国平均每人1600马克收入,到1960年上升为4200马克,1970年已达到8700马克,国家人口失业率从1955年开始降到1%以下,1960年维持在0.6%,1970年降至0.5%。
60年代德国郊区。
德国的起步,靠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援助,共160亿马克,这笔钱在48、49年占到了经济投入的80%,但到了1952年,这笔援助只降到了2%,所以援助仅几年后,德国人就已当家作主,加之又没有巨大的国防开支,在1950年时德国就恢复到战前水平,1953年已经超过1938年水平的20%,而那时候的欧洲各国还在清理废墟,张着嘴等着经济援助。
70年代西柏林街景。
所以60年代以后,德国的身份从一个最大的战败国,受援助国,变成了一个援助国,商品出口国,欧洲各国的关税和贸易总协定都是德国人主导下签订的,欧洲各国都要依赖德国进口的商品,东德又源源不断的有人逃往西德,在严重缺乏工人的情况下,带来了劳动力,柏林墙倒塌之前,东德共流入西流900万人口,提供了巨大的生产力。在国际市场上,德国商品,以大众汽车为例,1946年大众汽车一天只能生产30辆,到1960年时一天能生产8000辆,50年代大众汽车打入美国市场,开始美国打着“希特勒的产物”口号诋毁大众汽车,销量惨淡,1953年只卖了2000辆,但到了1970时,已经超过了30万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