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全球汽车零部件裁员情况,车企的寒冬真的来了吗?
全球汽车市场的寒冬已至,但这一轮只是小冰河期,平稳过渡之后会迎来一种全新的且健康的生态。
关于汽车行业的寒冬是否已至,作为汽车行业分析员应该是有话语权的;以车市数十年来的持续增长而忽然下跌,车企为搏市场出现的绝无仅有的大幅官降、二三线车企需求各种资本甚至直接卖牌,这些现象在2018~2019年接踵出现绝对预示了寒冬已至,而上游零部件企业裁员更加印证了这一说法。
知名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如:博世、博格华纳、大陆、舍费勒、固特异等,在近期均公布了裁员计划,其中比较夸张裁员的企业还有马勒的在2020年底预计裁员10%,不过博世不见得会更轻松;因为博世之所以能称雄是因柴油领域有绝对话语权,然而在全球最大的两大汽车市场中国市场和北美市场中,柴油动力都已不再是主流。
而钟情于柴油动力的欧洲汽车市场也在转型过渡期,柴油机燃烧做功产生的排放物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为主,这是会大大降低空气质量的物质;欧洲国家也柴油车疯狂增长后已经要面对生态的危机,所以欧洲多个国家已发布了禁售柴油动力汽车的时间表。
柴油零配件的生产线劳动强度更大,人工成本会是汽油零配件的3~4倍,所以柴油发动机需求的降低决定了博世等诸多供应商必然要面对减员;不过这只是第一轮,第二轮是油与电的博弈造成的更大影响,但在博弈出结果后市场仍会趋于稳定。
燃油动力汽车转型电动汽车是全球话题
因为产油国是很有限的,作为非产油国的社会发展动力则被实际控制石油的国家而左右;其次石油探明储备公布数据已不足消耗35年,在可以预见的阶段石油可能会成为三战的导火索,想要避开风波则要寻找替代能源,而能取代内燃式热机的动力元只有电动机,能替代燃油作为汽车动力源的能源只有电,不论通过氢能、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等方式,最终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将其转化为电能供给车辆使用。
所以电动汽车必然是未来的唯一形态,那么燃油车的整个供给、生产、制造甚至销售体系都会被打破,所以现阶段从上游供应链到车企都会在变革的过渡期中面对各种问题;同时电动汽车在技术增长的阶段综合实力还不具备完全替代燃油车的能力,然而通过各种渠道释放出的信号已经指明了大方向,最终转型落地的时间节点不能确定,于是消费者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是购买油车用短时间,还是等待购买电车一劳永逸的选择障碍。
在这种心态的催使下消费终端也出现了下滑,而下滑的数据基本让消费者们印证了自己的顾虑,于是出现了链式反应导致车市预冷。
这一轮的“冷”不仅体现在上游供应商和车企,终端销售商、广告商、服务商以及我们的行业分析领域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直白的说就是行业整体薪资标准都在下调,包括自媒体的收益都在缩水。
这就是这一轮变革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而春暖花开只有等到电动汽车具备了全面取代燃油车的能力,并从供应商、车企、销售商形成完整且健康的生态系统,届时全球汽车行业的春天才能真正的到来,可预见的时间应会在2022年左右回暖吧。
(关注天和Auto,获取科学的购车、用车、技术交流和最新资讯,每日更新;上文为原创内容在头条号与问答版同步首发,禁止站外转载。)
中国汽车行业已经进入调整期,已经要到2021年才能进入新的增长通道,但未来市场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新能源占比会越来越大,增长率也将大幅下降,2-3点年增长将是常态,估计2022年才能回到2018年水平!
不止全球汽车零部件在裁员,主机厂也在裁员,至于汽车经销商,更是先行一步了。可以说随着汽车市场的下滑,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受到了影响。
车企自救的方法无非就是开源和节流,开源方面,从今年以来汽车市场竞争就可以看出,可谓异常残酷,不时就有些车企和经销商倒闭。节流方面就是压缩各项开支,人力资源成本也是较大成本之一,裁员自然就无法避免了。
汽车销量下滑,车企倒闭、裁员,汽车市场这些现象普遍存在,可以说明车企的寒冬已经来了吧。
中国既然是制造大国,为什么排在前几位的都是金融或者网络公司?
毓美美作答:据说去年36家上市银行的盈利总和接近其他所有近4000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总和。上市银行人均薪酬近32万,27家银行涨薪。在没有强力因素改变利润分配格局的情况下,任何呼吁大家要投身制造业的行为都是在为维持金融部门的统治地位做出努力。
通过询问身边在银行工作的同学朋友,就知道现在各大银行都是有钱贷不出去,存款利率和拆解利率逐月走低,四大行小微企业贷款已经低至4.35%左右;同时,再去问问在制造业工作的同学朋友,看看他们所在的企业有多少苦于无法获得贷款和利润率走低而不得不裁员过冬?
巨量流动性淤积在金融系统中无法进入制造业,同时通过抬高各行各业的生产要素成本维持对利润的获取,挤压制造业利润空间;日常生活中,居民财产性收入远高于工资性收入,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受到挤压影响社会消费,进一步拉低制造业利润率,引发工业通缩并可能进入恶性循环。
金融部门对许多产业部门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所获的回报超出了正常的限度,这更像是一种来自垄断权力的报酬。这种分配模式显然会影响到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决策、积累模式和整体再生产。
反噬制造业的永远不是金融,而是利润。是资本逐利的天性。
分享点亮生活,欢迎加关注,感谢留言交流!
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是还不能说是制造业强国,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企业数量还太少。
至于为什么排名靠前的大企业都是金融、房地产和网络公司,这也是国情决定的。
银行是靠存贷款息差作为主要获利手段的,从央行手中拿到的资金只要放贷出去,就能轻松获得2%左右息差。一方面广义货币M2狂飙突进,另一方面房地产大牛市让银行获得了巨大收益,银行和房地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张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于网络公司,以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百度这样的公司为主,能发展起来更多是享受到了时代红利。一开始没有政策壁垒,又能享受很多扶持政策,加上中国人的勤奋加班努力,走着国外已经验证可以成功的商业模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之所以说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强国,是因为我们掌握的核心技术还远远不够,核心零部件乃至生产线严重依赖进口。我们所讲的全产业链,更多是能够生产全产业链的产品,而不是拥有全产业链最上游的知识产权。
就以出口为例,国内企业更多是代工的角色,一条牛仔裤只有几美元,贴上国外的标签就可以售价数十美元,国外公司可以轻松获得最高的利润。同样,苹果手机也是同样的道理。成本不超过200美元,一千多元人民币,在国外可以卖到500美元,国内则动辄五六千元人民币,最丰厚的利润依然由国外公司获得。
正因为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以及国际知名的品质,中国制造当下依然处于较低的层级,拿到的利润也非常微薄。
想要真正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在品牌和品质上有所突破,重视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培育出数十上百家华为这样的企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博世裁员不涉中国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