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60万水军刷单47亿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60万水军刷单47亿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当网络水军已经成为营商环境的毒瘤,你参与过网购刷单吗,是什么心态促使你这样做?
存在即合理!
现在淘宝也好,京东也罢,所有电商平台,哪个不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极尽掠夺?刷单无非是在这种掠夺之下自我生存欲望的本能反应,冠以网商营商毒瘤是为大资本站台摇旗呐喊罢了,又为何不能站在众多中小商家的立场上呼吁对平台规则立法呢?目前的的网商平台规则完全向大资本倾斜,小网商要怎么生存?这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吗?
扣帽子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带有色眼镜一定不能看到世界的本色。
我没有去做过刷单,我觉得也不说刷单就是不好的吧我身边有朋友在做刷单也是为了能挣点零用钱没有多大的想法。我觉得跟网络水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刷单也只是为商家增加知名度更快的促成交易。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只是有时我们缺乏了换位思考,身同感受,因为我不是他,我不知道他的出发点、想法或者是目的是什么,就好比如:刷单,假如我们是消费者,你会购买一个没有销量的东西吗,除非是品牌性的产品,要不然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其次就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刷单,如果店铺有流量,展现好,谁还去浪费钱刷单,所以就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公平这个说法的。
只是谁是这个游戏的主持人,谁就有权利说游戏的规则,就像淘宝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从淘宝内部自己人刷单的。
所以,很多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只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
马蜂窝承认存在部分虚假点评,这算不算不正当商业竞争?马蜂窝要为其负责吗?
2011年左右开始使用蚂蜂窝,主要是看一些游记和攻略。
每次出游前,都会参考一下蚂蜂窝里网友们的游记,其他旅游平台APP用得很少,蚂蜂窝基本是必用的。看攻略看游记,从没有使用蚂蜂窝预定过酒店或者餐饮。
我想,很多网友使用蚂蜂窝大致和我一样,以看攻略游记为主。那些有关景点的点评我基本也不看,点评不客观,没有游记客观。游记里一些作者的图片是P过的,但这种P大体是为了证明一下“哦,我来的这个地方很漂亮,我不虚此行”,主观上没有去欺骗他人的动机。
马蜂窝官方回应中称,马蜂窝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数据中,游记和攻略占比78.91%,嗡嗡(旅行故事)占比7.92%,问答占比10.26%。“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帐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更是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帐号进行清理。”这部分回应大致属实,对于大多数网友而言,马蜂窝的此次数据造假风波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窝友们贴上去的游记总不至于多数造假,而大部分用户都是奔着游记和攻略去的。
最近几次出门也会参考马蜂窝,但感觉里面游记过于大众化了,一到假期知名景点人流爆棚,所以我尽量选那些景点小众的,只可惜这部分的信息越来越少。所以现在出门玩,一般都是先搜搜微信公号里有关某个地方的旅游信息,然后再去马蜂窝里寻找有无相关游记和照片。
对那些本着游记和攻略去马蜂窝的网友没有太大影响,但点评数据造假毕竟是一件卑劣的事情,无论这个造假的比重是多大。从其他用户平台抓取用户点评信息“粘贴”到自己的平台上来,这一定是损害了其他用户平台利益的,尽管目前“这些用户点评信息的权益到底属于谁,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擅自“偷窃”其他用户平台点评的这种行为无疑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就像“洗搞”似的,甚至比洗搞更严重。有业内人士称,马蜂窝此举构成了不正当竞争,我认为并不冤。
尽管大多数用户都是本着游记和攻略接近马蜂窝的,这些点评数据的抄袭和造假或许没有直接伤害到马蜂窝的“大多数用户”,但丑闻毕竟是会发酵的。马蜂窝的此次风波,会脱粉,这是一定的。
更进一步说,互联网平台数据造假这一沉珂远不止是马蜂窝一家,数据往往可以变现成真实的利益,数据造假的卑劣就难以遏制了。江湖上都说“出来混,到底是要还的,”江湖永远都不会风平浪静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60万水军刷单47亿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60万水军刷单47亿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