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进行室外运动没地方可去,有锻炼场地但器材损坏……你是否在为“健身去哪儿”犯难?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9%的受访者为“健身去哪儿”犯难,且三四线城市受访者有此困扰的比例相对更高(60.9%)。(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当前全民健身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身具有改善体重体态、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增强自信等多重现实意义。而且各种健身项目、健身场所、健身设施越来越多,为公众健身提供了硬件支撑。
在此背景下,仍有一些人为“健身去哪儿”犯难,主要原因是,他们身边缺乏健身场所和设施。相关受访者表示,离家最近的健身场所也需要20分钟以上甚至半小时才能抵达。这既消耗体力,也容易让人产生畏难情绪。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因为近些年来一些城市扩张速度较快,而体育配套设施或者说体育公共服务未能适应全民健身需求和热情。随着《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等文件相继落地,“健身难”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特别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这无疑是破解“健身去哪儿”的良策,其实质是增加体育公共服务。
一旦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既缩短了居民到健身场所的空间距离,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健身热情,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一种价格亲民、场地不大但设施齐全的共享健身房正越来越多出现在城市之中。这意味着“15分钟健身圈”可降低健身经济成本、时间成本。
要想回答好“健身去哪儿”这个问题,离不开公共服务支持。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投入建设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相信随着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增多,“健身去哪儿”将不再成为问题。
此外,市场化的健身房和各类运动俱乐部等,也是解决“健身去哪儿”的一种补充。公共健身设施和市场健身机构互为补充,前者提供的是基本健身服务,后者提供个性化健身服务,这给了健身爱好者更多选择。
调查还显示,64.7%的受访者希望建设更多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合理规划布局。这说明目前的健身场地设施,与公众期待还有距离。只有不让公众再为“健身去哪儿”犯难,健身幸福指数以及全民身体素质才会得到显著提升。
文/丰收
图源/视觉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