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巴黎奥运会闭幕已经过去一个月的时间,但属于体育饭圈的热闹却至今没有停止。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运动员粉丝,几乎每天都在因不同的矛盾引发争吵。
“两眼一睁就是吵架……有比赛也吵,没比赛也吵。”乒乓球运动员粉丝小野向津云记者表示,身处其中,有时也厌恶这种风气。但出于对运动员的喜爱,像小野这样的粉丝们又很难真正做到对圈子的“断舍离”。
加之近年来围绕运动员带动的体育、娱乐及消费等产业需要大量“粉丝”贡献商业价值,运动员、粉丝和背后站着的商业势力逐渐形成了互相绑架又难以割舍的微妙关系。
“莎头”数据秒杀顶流艺人?
却意外遭遇内娱“潜规则”
天下苦饭圈久矣,苦的并非对运动员的支持,而是在这过程中产生的虚假与对立。
最近一次饭圈大战发生在月初。起因是高人气乒乓球混双组合“莎头”(孙颖莎和王楚钦)的一位大粉,被发现在购买杂志时出现了“先买后退”的情况,疑似销量注水。
“一般大粉是有‘义务’带头花钱并公开晒单的,花钱越多,地位越稳。但其实哪来这么多有钱人,大部分情况都是买完之后晒一下消费记录,然后再私下退款。”
以此次“翻车”的“莎头饭圈”为例。
9月6日,以孙颖莎为封面的《时尚芭莎》十月刊杂志正式开启预售,截至目前显示的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预估给杂志社带来超过2000万元的收入。两天之后的9月8日,以王楚钦为封面的《another man》九月刊杂志正式开启预售,根据粉丝总结的数据显示“半小时全平台累计销量超过30万册”,累计销售额突破了1800万元。
“几乎是秒杀娱乐圈一线小花、小生的成绩。”小野感慨。根据一份饭圈人士总结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中国艺人实体杂志刊物销售额排行榜中,若以销量计孙颖莎的成绩位列第三,以销售额计位列第二;若以销量计王楚钦的成绩位列第四、以销售额计位列第二(不计孙颖莎);二者均仅次于知名演员王一博。
而根据圈内粉丝更新的数据统计,“孙颖莎直接破了(女艺人)纪录,此前的纪录保持者是迪丽热巴的1200万元(销售额)。”
粉丝制作的王楚钦杂志“战绩”海报
亮眼的成绩,不仅让杂志社和运动员盆满钵满,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粉丝的虚荣心。所以当被曝出可能存在销量造假“丑闻”时,处于事件核心的该名大粉顺理成章成为众矢之的,引发大规模粉丝声讨,甚至引发不同粉丝之间的“甩锅”“互怼”情况。
背上“粉籍”就要接受“审判”
一言不合就“连坐”
小野也常为自己的偶像购买杂志,但一般情况下都只买一本留作纪念,同时表示支持。“我就是个最‘底层’的小粉丝,没时间也没闲钱,能力范围内就花钱支持一下。主要是回过头来看攒了一堆‘美丽废物’是真没啥用,只有下单那一刻是快乐的。”
30岁的小野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用她的话说,“上网是来找乐子的,不是来添堵的。”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都是她“找乐子”的地方,“有比赛的时候就看比赛,其它时间几乎就是微博,刷刷超话和首页关注的大粉。有些是搞二创产出的,有些是搬运资讯的,有的是纯聊天唠嗑的……什么都看。”
但很多时候小野还是会被饭圈“戾气”影响心情。她坦言,“莎头”杂志这件事就给自己“添堵”了。“网友最擅长把个例上升到群体对立,比如‘CP粉本质都是扶贫罢了’,‘吹了半天高销量都是注水的’等。明明不关我事,就因为我背着‘粉籍’,就要一同被骂。”
因为“属性”、或者说“粉籍”,也是目前饭圈内部十分在意的一件事。支持一个人的“唯粉”、支持两个人的“CP粉”、支持一个队伍的“团粉”,以及只支持某人而排斥其他人的“毒唯”……粉丝按此自然形成阵营,各阵营之间往往也存在天然的隔阂。
小野在体育圈算是“团粉”,“在别的圈子也当过唯粉和CP粉。”她表示自己曾经多次经历被“审查主页”的情况,“因为是CP粉,所以不能去唯粉发的内容下互动。轻则被删除屏蔽,重责直接被骂。有一次大意了跑错‘阵地’,直接被追着骂了两条街。”
所以这次“莎头”杂志翻车事件,更敏感的一点在于CP粉出现了偏向一方的行为。在饭圈内部,CP粉必须在制作物料、购买代言、线上投票等日常追星过程中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偏向任何一方。
“这次CP粉的大粉翻车,连带着整个群体被骂,甚至连累跟她关系比较好的另一个大粉被‘审判属性’,都吵上热搜了。”截至津云发稿时,处于事件核心的“金小角”在微博已搜索不到。
粉丝群体声讨涉事者“属性问题”
“‘莎头’是之前路人都知道的程度,但奥运会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后,粉丝天天闹着要解绑,矛盾越来越深。”小野表示,“我原本也算路过‘嗑一口’,经常在小红书上刷到两人的剪辑视频,后来看粉丝吵架看得头疼,就不刷了。”
津云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截至目前微博孙颖莎个人超话关注量为671.2万、王楚钦个人超话关注量为637.2万,“莎头5114”超话关注量为20万,累计3.4万帖子、1.9亿的阅读量。
门票炒至近2万元:
追运动员比追星都费钱
追星运动员,要打的架远不止这些。小野表示:“线上打得再热闹,无非就是销号跑路。真正费钱的是追线下,也就是观看运动员赛事。”
羽毛球粉丝李美对此颇有感触:“为了看场球,我们俩人花了四千多块钱。”她告诉记者,“东京奥运会爱上了陈雨菲,然后就入了羽毛球的坑,后来陈清晨也特别出圈,就沉迷了。”
和小野一样,李美也是上班族,追星也是被运动员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所感染。津云新闻记者观察到,李美日常会利用手机“分屏”模式一心二用,一边看比赛,一边刷社交平台。很多时候即便是在工作或开车,也会打开手机边“听”边忙,“无聊嘛。”
久而久之,为了能够亲眼感受一下现场氛围,她决定利用五一假期去成都看一场“汤尤杯”:“光门票俩人就花了四千多,还是半决赛比较‘山顶’的位置,基本看不见球,纯感受氛围。”
受访人提供的观赛视角
“再加上来回机票和酒店,吃饭、买周边、顺路逛景点等。”李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看个比赛俩人花了一万多块钱。”
而这还是“羽球圈”的开销,换到“乒乓球圈”花费或许更多。无论是李美还是小野都向记者证实,目前在饭圈,以奥运冠军“莎头”为代表的乒乓球才是真正烧钱的“顶流”。
8月28日上午,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简称WTT)北京站开票后秒售罄,但近千元的最低票价和周边产品被指“吃相难看”、助长体育“饭圈”风气,相关词条一度冲上热搜。面对质疑,赛事方回复称:“票价是WTT定的,大满贯作为顶级赛事票价会高一些。”
赛事官方周边:1119元的“文创蛋糕”和888元的“乒乓球花束”
但面对回应,粉丝普遍不买账,小野告诉记者:“同样的比赛,海外站都会更便宜一些,甚至中国澳门也比北京站便宜。而且就是这两年涨的价。”
除了官方定价偏高,黄牛炒作的二手天价票也引发粉丝不满。津云新闻记者观察到,在官方平台大麦网正式开票前一天,二手票平台摩天轮就已上架该赛事门票,彼时10月6日单打决赛票面价为1588元的“B档票”的二手价格已经炒至12720元,公开资料显示A档票最高超过1.9万元。截至记者发稿时,摩天轮显示10月6日单打决赛票面价值为1688元的“A档票”标价为13359元。
记者在社交平台联系了一位抢到票的粉丝,她表示:“票是爸爸帮我抢的,但是这场不一定能看到想看的运动员。所以我们现在准备把票卖了,我爸爸有认识的朋友,正在帮我找决赛的票。”另一位自称“路人”的乒乓球爱好者也表示,抢到的不是什么重要的场次,所以能够成功,“国庆回家顺路停留北京,作为路人‘开盲盒’看到谁都开心。但是现在的高票价确实是在吃热度的红利。”
怀有这样想法的粉丝不在少数,小野向记者表示:“高票价就是在吃饭圈经济红利,毫无疑问。包括1000多块钱的蛋糕和888块钱的所谓乒乓球花束,都是摆明要‘割韭菜’,吃相难看。”李美也坦言,“全社会都在骂饭圈入侵体育,但他们又在靠粉丝赚钱,上杂志、卖周边、投票评奖,赚钱的赚钱,赚流量的赚流量。连赛事官方都迫不及待地‘割韭菜’,只能说人人骂饭圈,人人也都爱饭圈。”
从“爱运动”到“爱运动员”
加剧对立只因“向钱看”
“一切都是向钱看。”一位近二十年的体育爱好者告诉记者,“过去网络没那么发达的时候,普通老百姓看体育赛事基本只靠电视转播,关注的更多是奥运会、世锦赛这种大赛。一般也是支持国家队或者自己喜欢的省队、俱乐部,不像现在看商业赛的比较多,都是代表个人参赛的,所以支持某个运动员的粉丝也就越来越多,划分的阵营也就越来越多。”
这位爱好者解释:“所以奥运会上陈梦夺冠,孙颖莎粉丝喝倒彩,这种情况都不稀奇。”
加剧对立的还有“投票”。李美告诉记者,各大平台日常会推出运动员的投票,给运动员评奖。“多数都没用,即便是微博之夜这种分量的,很多运动员也不会去领奖,纯粹收割流量。”李美回忆此前投票时的场景:“之前追短道速滑,小林(林孝峻)比赛时被恶意冲撞导致失去金牌。我气不过又吵不过,就想着拉亲朋好友一起,多投几票给他‘长个脸’。”
冷静过后她也向记者坦言:“回头看确实没什么用,但一“上头”就控制不住情绪了。而且也比不过啊,每次运动员投票,人家孙颖莎和全红婵那几个都是‘断层第一’,但人家也不靠这个拿金牌啊,也根本不来领奖。”
投票虽然不花钱,但组织投票的平台却能凭此收割流量、招商引资,形成经典的变现模式。“有利可图,就会加剧比较、引发对立。长此以往为了保证粉丝的稳定性,产业链上的得利者就会用各种手段达到‘固粉’目的,情绪是最容易被带动的。有人造谣就有人带节奏,有人带节奏就有人信,日积月累下来矛盾越来越深,假的也成真的了。网络戾气就是这么形成的。”
而围绕运动员产生的商业价值,除了广告、代言、带货这些摆在明面上的商业行为之外,更多的是游走在法律法规边缘的“灰产”。
“粉丝爱看运动员,就会有站姐和代拍去现场拍摄,去现场就要向黄牛买航班信息和行程信息。这些都要花钱,也同时能赚钱。照片能卖钱,签名照能卖钱,小卡、海报能卖钱,粉丝制作的人偶和形象周边也能卖钱……”小野表示,“上到资本、下到最普通的粉丝。饭圈里的所有人都能靠热度赚钱。我之前还靠卖转卖周边赚‘零花’了,所以谁会不眼馋饭圈流量呢?”
(津云新闻记者 韩煦 图片为受访人提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受访者均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