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习困难门诊爆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学习困难门诊爆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全部病倒被迫停诊,儿科医生目前生存状况如何?
这两天,一张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网络上热传,一些吃瓜的围观群众纷纷询问是真是假。经过证实,这则消息是真实的。海河医院的儿科一共有3名医生,这三名医生都病倒了。王姓医生因恶性肿瘤已住院治疗;还在哺乳期的刘医生放弃哺乳时间坚守岗位,患上了乳腺炎,高烧39度不退;最后支撑不住的是谢医生,1月8日休假,休息前因感冒发烧已带病上了两周,最近不仅自己扛不住了,女儿和先生也都病倒,女儿更是住了院。其中,放弃哺乳时间坚守岗位的刘医生和带病坚持工作的谢医生的坚持着实让人钦佩。
生病请假应该是比较平常的事,这件事情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最近得流感的孩子太多,各大医院的儿科人满为患,儿科停诊势必会给一些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不便。从2017年12月开始的,天津的流感就一直高发,市儿童医院内科门诊几乎天天都得有一千多个病人挂号,医生常常要加班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看完诊。别的医院的儿科病人稍微少些,但也是超员的状态。一直以来,各医院的儿科的医生护士都超负荷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海河医院也是如此。最近一个月以来,这三名医生每人每天接诊至少60人,几乎每晚七点以后才能下班。因为超负荷工作而累倒,应该被理解和尊重。
事实也是如此,当前来看病的人得知原因后,纷纷表示理解,“儿科医生们太累了。”微博、微信上众网友看到海河医院这张“儿科停诊通知”,也温暖留言“医生,你们辛苦了!”一位在海河医院儿科看过病的网友表示:元旦时刚带娃去过,以前一直是找王主任给娃看病,后来两次都是谢大夫给看的。还纳闷儿怎么看不着王主任了呢。两位大夫都非常好,诊察仔细,开药前还问家里有什么药,家里有的都不给开了。等化验结果时赶上中午休息时间谢大夫特意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下午看诊时间,非常负责任。希望她们早日恢复!”
有媒体表示,儿科停诊的背后,除了政策鼓励的生育高峰,更和儿科医生数量的长期紧缺有关。据国家卫计委的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每1000人拥有执业医师为2.12人,而每1000名儿童仅拥有0.53名儿科医生。目前儿科医师有11.8万人,这意味着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已达到20万人。现在除了给儿科医生更多的爱心外,是时候考虑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当儿科医生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算问对人了,我们今晚报的“视点版”一直密切关注“儿科门急诊”状况,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小编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和大多数人一样,心疼理解的同时,身为新闻工作者更是因为一份责任引发深思。面对这些问题,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儿科门急诊看病这么难?又是什么导致儿科医生频频引发各类健康问题?
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解释清楚的,但归根结底一句话:不断为辛勤工作的一线医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证、安全保障,让更多医务工作者愿意投入到儿科工作中,这才是破解各种问题的根本办法。
下面是今天电视台关于此次事件的一次深度报道,帮助大家了解一些最新进展。
视频加载中...
我市乃至全国“儿科门急诊”医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儿科被业界称为“哑科”,接诊患者本人年幼,通常不会说,只会哭,想从小孩嘴里问出病情是很难的,即便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儿童,生病时也很难描述清自己的病痛。既然孩子无法表述,就需要家长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孩子的病情,但往往家长的不当描述还会给医生带来干扰。医生需要知道取舍,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几百个孩子在诊室外排队,医生就要合理安排每一名患儿的就诊时间。安排这位患儿去化验、去做检查时,接下来的患儿就要进入诊室进行治疗,往往手边要押着十几本病历本。记住这些孩子的名字、长相,记住他们所患疾病,还要记住给这些孩子做出的治疗方案。据我们晚报记者采访调查:有医生一夜看过70多名患儿,基本上都能把他们的情况记住,尤其是病情较严重的患儿,哪怕多日以后前来复诊,记忆犹新。记住患者,成了儿科医生的本能。
人们常说:医者父母心,这一点从儿科医生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当听诊器要触碰孩子前,医生都习惯性地用手将听头焐热,当孩子哭闹不配合时,医生手中的笔就成了分散他们注意力的玩具,儿科医生都是会哄孩子的医生。再比如生理挑战,面对庞大的就诊人群,医生们训练了“12小时不上厕所”的素养,这是在挑战人的一种生理极限,但儿科医生必须接受这份挑战,背后的辛苦多少人能感悟到?
为什么儿科医生不吃香
在岗的儿科医生已经训练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面对患者数量猛增,他们只能靠着医德和觉悟加班加点。儿科医生荒是全国各大医院出现的儿科医生缺口大的现象,也是造成今天儿科排队的重要因素。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所提出的,到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估算,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多达86042名,已直逼十万大关。在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原本不足的医护人员更加捉襟见肘。
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为何不愿意选择儿科?
付出和所得严重失衡,外界风险过高,高强度的工作,低廉的薪资,没有安全感的环境,这一方面导致大量优秀学生不愿意学医,另一个方面导致了医务人员的大量流失,同时也严重降低了医疗行业道德水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儿科、儿科急诊。
儿科医生工作中时常一人面对一个家庭,付出的体力和时间成本比看成年患者多。加班加点更成为平常事,但谈及收入却难以启齿。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76%的儿科医生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儿科医生付出的时间、体力是其他医生的数倍,但收入只有其他科室的46%。
晚报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儿科医生,面临外界风险他是这样介绍的:“孩子静脉血管多细啊,尤其是在1岁阶段,想给孩子头皮静脉输液难上加难。”这样的客观现实考验着医生和护士的手法。“一针准,那是水平,扎到第二针,家长就开始说话了,如果这一针还扎不成功,你问问哪个护士敢下手扎第三针?”医生反问记者。的确,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家长在带孩子就诊时往往情绪焦急冲动,导致儿科、尤其儿科急诊,成为涉医暴力高发的科室,有的儿科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差,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培养一名称职的儿科医生,只有在念完5年的基础医学后,方可再选择到儿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然后加上4年临床经验……也就是说,这么久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儿科医生。
一句话概括,儿科医生为什么短缺?原因很多,但说到底无非两个:钱不够、心伤了。
今天,之所以众多医护工作者不愿意从事儿科,究其原因是医生的无形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儿科医生难以在工作中得到最起码的尊重。作为患儿家长,给儿科医生足够信任难能可贵,多一分理解和关爱才能让他们尽情施展医术。始终要相信每个医生都会竭尽全力地抢救病人,治不好不是医生刻意为之,毕竟这对他来说并无任何好处。在儿科医生和家长之间,都应该有一颗感恩之心,而不是互相怀有戒备心理。
好了,如果能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这个社会问题是相当重视、相当关注的,欢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讨我市乃至全国“儿科门急诊”医生共同面临的这些问题,不止是为我们这辈人发声,更是为下一代不再面临同样的困境努力,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社会责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习困难门诊爆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习困难门诊爆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