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只要能发现一个新元素,你就能得到诺贝尔化学奖吗?
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填充到118号元素了。铀之后的元素,称为超铀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大多半衰期极短。有的甚至只能在对撞机中存活毫秒(0.001秒)级别的时间,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而且,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表明,再发现新的元素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
诺贝尔奖据我所知(不保证全部),因为发现新元素而获奖的就两次: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51-美国科学家麦克米伦、西博格因发现超铀元素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3/118,这概率应该算上微乎其微了吧。
如何通俗地理解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时间10月6日17:55左右,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Benjamin List、David W. C. MacMillan,以奖励他们 “对于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重要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一度被认为是“理综奖”,奖励过很多传统的化学家,也奖励了不少与化学交叉的工作。此次奖励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被认为是回归到认可传统化学。这是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中奋斗的科研工作者极大的激励。
而在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的一隅,实际上很多化学家做出了很杰出的成就,其中包括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史一安及杨丹教授于烯烃不对称环氧化研究中的贡献。2000年,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科学家在JACS上发表了自己的成果:
1. 由 Benjamin List 教授、Richard A. Lerner 教授与已故著名合成化学家 Carlos F. Barbas III教授报道的首例由有机小分子脯氨酸经由烯胺(enamine)中间体介导的不对称Aldol反应,基于类似的反应机理以小分子模拟酶催化的转化历程(Hajos-Eder-Sauer-Wiechert reaction);
2. 由 David W. C. MacMillan 教授首例报导的手性二级胺经由亚胺正离子(iminium)实现的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首次从概念上阐明“有机催化”可通过原子经济性及环境友好性的途径实现目标反应,且基于关键中间体可普适性地拓展反应类别。
实际上,个人理解史一安教授在1995年,1996年发表在JACS上的两篇讲述用手型酮催化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没有用金属。目前手性酮催化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在工业界也有一定的应用。文章里面虽然没有提出organocatalyst的概念,但事实上是第一次实现了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比List早了5年!
从这个角度出发,史教授理应分享这个领域的诺奖!
侯氏制碱法对于制碱工业贡献很大,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奖是要奖励给原创性极强,具有划时代意义且基本上属于独家一份的那种级别的贡献的。而侯氏制碱法虽然对我国制碱工业贡献极大,但并非完全属于原创性,而且当时除了侯氏制碱法,还有其它各式各样的制碱法,所以于情于理,侯氏制碱法都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制碱工业史上有三大制碱法,即吕布兰法、索尔维法(氨碱法)和侯氏制碱法(联合制碱法)。吕布兰制碱法因为产能落后而遭淘汰,索尔维法和侯氏制碱法是现在常用的制碱法,其制碱示意图分别如下:
可以看出,两种制碱法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利用食盐、二氧化碳、氨为原料,经过一些列化学反应得到纯碱。只不过二者的工序过程不太一样,所以最终的产品也所有区别。但不管怎么说,侯氏制碱法在我国近代积贫积弱、技术被国外封锁的状况下,能够独立自主地摸索出来一套世界级制碱技术,真的是太不容易了。所以,侯氏制碱法在当时的意义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重大。
但是,诺奖的评选并不是看这些的。侯氏制碱法说到底还是对已有的技术进行的升级改进,并非是第一次独创。所以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并非不可缺少,不没有明显促进人类认识或者文明进步,所以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就像我们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出来核弹,也没有拿到诺贝尔奖一样。
但拿不拿奖,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侯氏制碱法的推崇,也并不能否定侯氏制碱法对于我国化工乃至世界化工行业的巨大贡献。
侯氏制碱法是对索尔维制碱法的一点改进,以使因为日本侵略而导致被迫迁往远离海洋的内陆的制碱厂能够继续保持生产而不会产生无法处理的废料。
整体原理和索尔维制碱法几乎一致。而实际上索维尔制碱法性价比更高,对环境伤害也没有想象中大,所以今天仍然还在使用。
即使获得诺贝尔奖,也是索尔维的功劳,侯德榜先生的功劳是冲破了索尔维垄断集团的技术壁垒,使我们可以生产出自己的更便宜的纯碱。
主要原因应该是缺乏原创。诺贝尔奖主要奖励原创发明,以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为例,这也是划时代的成果,也是被普遍认为最有希望获奖。不过,在这以前,胰岛素已经贡献了两个诺奖,1923年,两位科学家因为发现胰岛素获奖,1958年英国科学家就因为测定胰岛素氨基酸序列获得诺贝尔奖。人工合成胰岛素,先后有三个国家独立完成,无论是最早的中国,还是其后的美国、联邦德国,合成胰岛素,用的都是已知的办法,缺乏原创性的创新,所以,三家谁都没获得诺贝尔奖。反而是屠呦呦的青蒿素是原创的,获奖了。另外,中国还有一个有希望获奖的,就是断肢再植(陈中伟先生,于2004年逝世)和沙眼衣原体(发现者汤飞凡先生,这项成果,1957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当时最重要三项生物学成果之一,其余两项先后获得诺奖,我们应该记住这位先生,他在中国首次实现了青霉素的合成,拯救了无数抗日战士的生命,他还组织研发疫苗,为中国人解决了鼠疫、天花、脊髓灰质炎,1958年自杀。)另外,还有一位让中国人尊重的科学家袁隆平,对中国人的贡献无可置疑,但是他也没有获得诺奖,因为第一个完成杂交水稻的是一个美国人,1963年就完成了,只是效果不好。日本人在1968年完成“三系法”杂交水稻,效果同样不好。袁隆平先生是1971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的,他成功了,但是已经不能称为原创了,无法获得诺奖也是非常可惜的。不过,近年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些非常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例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离诺奖很近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