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主食结构及其变迁?
中国人把“吃”当成头等大事。孔子就得出了这样的论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彼时,中国的美食史才刚刚开启,无论食材、烹饪手法还是口味皆十分单调。那么,之后中国的主食都经历了哪些发展。
主食:稻米和小麦
中国的先民在距今9000到8000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成功地种出了粟 (小米)、黍(黄米)、水稻等谷物,而且一直用其喂养他们的子孙至今。至于另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食小麦,则晚了三四千年才出现。
不管怎么说,谷物让人们辞别了朝不保夕的佃猎生活,首次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但问题是,那时他们唯一掌握的烹饪方法 “烧烤”,并不适合这些硬邦邦的小颗粒。于是,“吃货心”第一次显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气力:他们发明白陶器。将谷粒放在陶釜中,加水煮熟,就成了最早的米饭。
这么吃了两三千年,又出现了可以隔水加热食物的炊具“甑”,这意味着“蒸”作为一种烹饪手段也登上了历史舞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可以吃到干饭了。人们还将不同的谷物放在一起蒸煮,名曰“香饭”;《礼记·内则》中甚至记载了将煎肉酱浇在稻米饭上,再淋上熟油制成的“淳熬”,真想拿它来与台湾卤肉饭一较高下啊。
不过,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稻米饭皆属于“奢侈品”,因为它的产量太低了。到了南朝末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才开始不断扩大;又过了几百年,隋唐统一时,稻米才终于取代粟和黍,成了南边人数一数二的主食。
而此时,北方人的餐桌已经被小麦霸占。这种历史相对较短的作物,几乎穷尽了中国人对主食的一切想象力。最初,它与其他谷物一样被蒸煮成了“麦饭”,直到战国时期被一个脑洞大开的家伙放在石磨上磨成了粉。
自那以后,面粉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手中变出了万般花样。到北宋时期,京皆汴梁(今开封)已经出现了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面食。那时,“凡以面为食者,皆谓之饼”,火烤的为“烧饼”,主要品种有烙饼、油饼、肉饼;水煮的是“汤饼”,包括馄饨、饺子、面片;笼蒸的则称“蒸饼”,馒头、包子皆算;此外还有油炸的环饼(今馓子)等—真的吃货,根本不惧食材单一。
从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变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世界各地几乎都有中餐馆,说明世人已经接受并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
我们的饮食文化在这里就从秦朝开始说起(之前罕有相关记载),那时的人们就开始以粮食为主食,肉和蔬菜瓜果当辅食,也就是中国人延用至今的饮食结构。那为什么是这个结构而不是其他,这就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虽然饮食结构延续至今,但当时条件跟现在有着天壤之别。那时人靠天吃饭,产量低的可怜,稻谷也不像现在精加工,有些带壳的更是难以下咽,所以人们只能和菜肉一起才吃得下去,从而开始了今天的这种饮食文化。
当然这在当时也是富人阶级的吃法,那时的人每天两顿饭,上下午各一顿,可能也是跟粮食不足有关吧。穷人更凄惨根本吃不起肉,没有武器狩猎也难,而且当时的牛是用来耕地不让吃,这个有点类似今天的印度,法律规定不准吃。菜基本都是清水煮,因为铁珍贵不会有今天的炒锅炸锅之类,所以那时候的饮食很是单调。肉基本是烤或者煮,那个时候确实就有烤乳猪烤全羊了,只是即便富人也只能吃到很少的肉。
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朝换代又出现很多盛世,物资不再匮乏,也逐渐丰盛了人们的餐桌。由于受人文地理等因素影响,从唐朝开始南北饮食种类出现不同特色,清朝时期已经归类为四大菜系,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虽然今天也没有衰退,但有很多手艺已经失传。期间人们也开始用食物纪念先人或节日,比如端午吃粽子、正月十五吃元宵、中秋佳节吃月饼。无论朝代如何更迭饮食种类如何繁多,中国民间最主要饮食结构始终没有改变,包括元朝时期民间依然是同样的饮食方式。
今天我们引进西方饮食的同时也把中国饮食文化传向世界每一个角落,看来人们在“吃”的角度上还是可以相互接纳高度融合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人的餐桌变迁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