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机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具体是什么事件?
在去年,由机长刘传健驾驶的四川8633从重庆飞往拉萨,据刘长健机长说这条线路他已经飞过上百次,对他所说早已烂熟于心,也可以在晚上之前陪女儿过个生日。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飞机飞行40分钟之后,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侧挡风玻璃突然裂开,驾驶室设备失控,灾难即将来临。副机长也被飞出窗外,面对瞬间失压和低温,任何行动都变得非常困难,幸好系好安全带,最后好不容易被双机长拉回来。可是飞机越来越危险在危机关头,机长刘传健在气流吹袭和大量仪表被破坏的情况下,改成了靠自己的判断维持飞行,组织机组正确处置。在历史34分钟,36个精准无误的动作下,在机长镇定自若,力挽狂澜下还有乘务员们在后方安慰群众,临危不乱,镇定自若,以身作则,以自己不慌乱不失去方向的言行为群众做好表率。因为一旦后方乱了,整个飞机就会人心惶惶,一团乱麻,在这几个乘务人员的有条不紊的帮助下,大家稍微安心点,没有彻底乱掉。这次高空的成功渡险可被大家称为一个奇迹!也是中国机长的奇迹,后来就被翻拍成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了,也是现在口碑很高的一部电影,很多人都被机长和乘务人员的精神感动了。中国北极考察路线?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
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年9月9日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路线:由上海出发—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极永久海冰区(期望到达西经170°、北纬80°~82°)—楚科奇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上海。考察返航途中停靠阿拉斯加诺姆(NOME)港进行油水补给。本次考察主要工作区域是白令海、楚科奇海。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通过北纬85度25分线,突破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最高纬度纪录。
在本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最早在北纬70度附近的楚科奇海域进入浮冰区,考察工作一度深受浮冰困扰。根据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每天提供的冰情图,结合考察计划,考察队决定“雪龙”号在北纬75度以后向西北方向航行,从西经169度逐渐“斜跨”到目前的西经178度,以寻找冰情较轻的海域。
连日来,“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船员们称之为“清水塘”。在这些“清水塘”,“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
米格-35战斗机在2019莫斯科航展飞行表演期间发生机翼蒙皮脱落这事,你怎么看?
其实类似事件在各国飞行中,都常见。用这个来读解俄罗斯军工水准底下,有点牵强(并不是说俄罗斯航空工业就很牛,不要过分读解)
我个人认为这个事情,更多反映了俄罗斯军队在对待装备上的一种态度。地勤,以及其他装备维护人员对待装备并不是想欧美,以及我国这样的精细。
这一点不止从本次maks2019的米格35d掉落零件上可以看出来,从其他的俄军图片也同样反应的出来。
这种维护,保养上的粗枝大叶源于俄军经济困难,以及本身战术指导思想(他们的设计理念就是便宜,易于维护,不用很精细)。比如下图,当我知道这是一架能飞的苏27的时候,我也很惊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飞机疑玻璃开裂返航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